目前分類:看戲心得分享 (1573)
- Dec 26 Sat 2020 05:48
2020/12/13 小劇場學校《物以類劇#23:59 ON AIR》辰穎
- Dec 25 Fri 2020 17:22
2020/12/11 淼淼製作《杏仁豆腐心》惠如
第一次離演員這麼近的看戲,在山崎二手書店小小的空間中,承載了兩個人的故事。
他們還愛著對方,卻沒辦法一起生活。
背景音效極其細緻,有好幾次我都以為是真的,就好像我們也一起跟著進入他們的世界,就連道具也相當用心。有幾個小細節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當女主角在講電話時男主角跟著復誦的畫面,兩人的語氣動作一致,看起來俏皮可愛的一對佳偶,在心中不經感慨要多長的相處才能如此熟悉一個人啊~ 怎麼走著走著就分開了!
這麼分開了,或多或少都會不捨,但整體來說我很喜歡這部劇,喜歡這種發生在平凡日子中的故事。不過在看的時候,一直覺得女主角的情緒好像少了點什麼,會覺得這比較像是表演,反倒男生的情緒很能讓人感同身受,甚至跟著演員一起哭了。 很開心能看到這種類型的舞台劇,很喜歡。
- Dec 24 Thu 2020 14:10
2020/12/11 淼淼製作《杏仁豆腐心》林辰穎
- Dec 23 Wed 2020 02:50
2020/12/11 淼淼製作《杏仁豆腐心》詹政諺
我第一次在看戲的時候哭得亂七八糟,這種感覺有點奇妙,挺舒服的。把我拉進戲裡的是男主角,這次看戲,我幾乎是一直盯著男主角的,儘管他有些戲是在觀眾可能不太會去注意的小角落,我還是會每次都看過去,看他在做什麼。他的一切行為舉止,所有的小細節,我都看的一清二楚,是他讓我真的覺得我也在那個家裡。而女主角讓我覺得她有種不尋常的感覺,我有點難以形容。
故事裡他們兩位過去的秘密都是以重複對話來挖掘的,本來看似很溫暖的小房間,會被一句突如其來的對話賞了一耳光,有好多次我都不禁為他們倆感到惋惜,但是一轉眼,他們又好像沒事似的繼續慢慢得溫馨起來。
最後看完戲後我真的有種暖暖的感覺,但又不完全,很特別。唯一讓我看得有些怪怪地方就是,這劇本的設定是日本,有些習慣跟男主角說的口頭禪,套上中文就變的滿奇特的。
- Dec 18 Fri 2020 14:47
2020/12/05 淼淼製作 《杏仁豆腐心》旨誼
看完這場劇我瞭解到
即使人生不能維待幸福
時光無法回到從前
我們依然能夠珍惜,
- Dec 18 Fri 2020 02:03
2020/12/05 淼淼製作《杏仁豆腐心》 宸翎
其實原本以為自己不會去看杏仁豆腐心的,因為想說和我一貫的風格(沒這東西。)不太搭?畢竟我都是崇尚物美價廉主義,但當我聽到有提供酒精飲料的時候突然就覺得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了呢--。
好廢話結束。
- Dec 16 Wed 2020 18:41
2020/12/02 淼淼製作《杏仁豆腐心》傑堂
不得不說舞台真的很吸引我,直接坐在舞台上成為了場景的一部分,而且整個空間也很有趣,全部都是用紙箱構成的,包括家具、電器這一切的物品,他們全部都變成了家的一部分,舞台的左右兩邊是紙箱構成的椅子,可以讓觀眾坐在那裡,對我來講很特別,大約百分之八十的時間,男主角都在我們這裡背對著我們,但我卻覺得好像第一人稱視角在看戲一樣,更能投入在男主角的視角,去感受兩個人的氛圍,也能對男主角更感同身受,也能第一時間的比其他觀眾更直接的去接收女主角的情緒,這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
自己好像也很喜歡這種日常感的劇本,到了最後才會發現原來日常中隱瞞了好多的問題,兩個人看似是面臨分手與分居,但實際上卻是女主角不停的逃避失去小孩的現實,最有印象的就是兩人分手的理由就是男主角不願跟女主角做愛,當我以為是兩人之間可能不再有激情的時候,卻突然爆出,原來不願意面對真相的其實是失去小孩的女主。
但可惜的是就像演員說的穩定輸出,感覺大部分的時候女演員都只是在做專業的穩定輸出,直到了後半段男演員的情緒到了最高點,才連帶的一起帶上了女演員進入氛圍,覺得稍嫌可惜,也讓這個劇本的原意消失了。
- Dec 16 Wed 2020 10:32
2020/12/05 淼淼製作 《杏仁豆腐心》 黃心彤
對我來說這是一齣生活小品,講述一對情侶面臨的感情困境以及無奈的心境。「做愛」這個詞貫穿了整齣戲,在我看來肉體上的無法碰觸是間接暗示他們雙方內心的距離,在事情發生之後誰也不願意攤開來說清楚而造成的距離。在劇中,能非常深切的感受到男女主角習慣與對方生活在一起的小細節,譬如幫對方折衣服或是熟悉對方的口頭禪,在劇的前半段我想著,兩個如此合拍而且能夠包容對方的人要分手了真是可惜,但當這段感情破裂的癥結點攤開在觀眾面前的時候,我反而覺得分開對雙方都是件好事。常常聽有些人說道,在感情中細節跟小事能不能磨合跟包容才重要,但一但大事發生了,兩人無法攜手一起面對,無法敞開心胸去訴說自身的感受進而跟對方溝通,那生活中的細節跟小事還能這麼絕對的重要嗎?整齣戲是溫暖的,溫暖但哀傷,兩個人好好的再一起不好嗎?兩個相愛的人為什麼會走到分手這個地步,為什麼連做愛都沒有辦法了?我想,這只有當事人能最清楚自己心裡的變化,再多的也還是無奈。走出劇場,我的腳步是緩慢的、沈重的,這是一部用溫馨包裝的悲劇。
- Dec 15 Tue 2020 14:32
2020/12/05 淼淼製作《杏仁豆腐心》珈暄
最一開始會買票的原因其實只是幫忙湊票數的,但看完才發現真的蠻值得的。
淼淼製作這次選在北投一間小小的二手書店演出這齣《杏仁豆腐心》,隱身在小巷弄裡的二手書店,更為前往看戲的路途增添了點神秘感。
由於書店空間真的蠻有限的,因此觀眾也不像一般的演出人那麼多,主觀眾席的設置也非常貼近表演區。因為是跟一群夥伴們一起看戲,我們也就二話不說的選了最靠近舞台的座位,是那種直接坐在演員旁邊,有時候還會不小心被掃到的那種距離,所以整齣戲進行過程中,除了享受台上的表演,還要時不時挪一下腳給演員過,實在是很有趣的經驗。也因為拉近了距離,更可以觀察跟感受到演員在台上表演的情緒跟細微的表情。
整齣戲從一開始就是呈現出很日常的生活片段,因為事前沒有多做功課,看戲前對劇情單單只知道是在講一對情侶(啊但他們已經分手了)之間的故事,沒有多想他們之間發生什麼;然而進到劇場後,以日常鋪成,從男女主角對話中伴隨著一件件小線索的出現,讓觀眾慢慢拼湊出在他們感情之中那道過不去的坎。
- Dec 13 Sun 2020 23:55
2020/11/29 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玫瑰是玫瑰是玫瑰是玫瑰》宸宇
這個表演的創作者出身劇場設計系,在這個作品裡提出了很多對劇場、表演的疑問,一進場觀眾面對著「觀眾席」,announce還在繼續,我還想說是還沒開始嗎? 因為已經晚進場了(其實有覺得是在搞什麼XD),後來表演開始,我們坐在「舞台」的cube上,舞台上,原本的黑膠全部被白色馬克貼起來,cube也是白的,整齣戲不斷的跟觀眾、跟工作人員互動,跟觀眾的部分還能理解,但跟工作人員講話的時候就會想說是set的嗎? 有點玄的是,是set的但又不是。創作者也用了各種表演方式呈現這個演出。會用「創作者」不是「演員」,是我自己想打破的一中框架,對我來說,這齣戲是在提出一個疑問,是在創造一個關係的體驗。
其實表演從中後段開始就能理解了,最後的演出座談創作者也有回應大家,但不想用創作者的回應去賦予這個演出意義,我覺得這也是創作者想說的,也是我非常認同的,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看戲是找一個「正確」答案,而不是去感受我們當下看到的、相信我們感受到的。
我的感覺跟上面講的很像,也能從表演中看的出來創作者想講的,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某種方式去表演才會好看? 明明劇場的那些迴路、管線就是在那裡,為什麼一定要遮起來。我們想要強調自然、想要觀眾融入,可是我們不是本來就在作戲嗎? 做一齣舞台劇,在「劇場」裡,但我也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絕對,重要的是思考,我們在劇場裡能做什麼事、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表演絕對不止一個答案。
- Dec 13 Sun 2020 23:46
2020/11/29 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跳躍少年》沂珊
一開始進場的時候拿到節目單就覺得頗用心,他的節目單背面是漫畫撕下來貼上去的,所以每一張都不一樣,每一個人得到都是獨一無二的!
舞台上的牆也是一張張漫畫組成的,我原本想說會不會是很動漫的呈現,但我平常沒什麼在看漫畫,有點擔心自己沒共鳴會看不懂,結果看完之後,我覺得很喜歡!雖然他的確提到了很多我沒看過的漫畫,可是戲的主軸是在講關於這群男人(包含導演)、這個世代成長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導演說:「最初,是在思考我們這個世代是怎麼長大的。」他們的成長背景中有這些卡通、漫畫,看完戲之後會讓人去思考我們怎麼長成現在的模樣,有個觀眾分享說他覺得長大後有時候會想現在的人生是不是沒有意義,但看完戲後覺得很感動,讓他想到一些回憶,知道他的人生沒有白活。
這齣戲有六個演員,出場的時候是按照身高排的,看起來很可愛,他們會用漫畫情節開頭再延伸出一個故事,我很喜歡每個演員的表現和他們之間的默契,整齣戲都很有趣,就算沒看過某些漫畫還是會被當中的氛圍渲染,陪著角色一起開心、一起難過,好像觀眾和他們一起成長了。
- Dec 13 Sun 2020 23:27
2020/11/29 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跳躍少年》宸宇
《跳躍少年》取名自日本的少年漫畫雜誌<少年周刊Jump>,導演1995年生,他用了我們這個年代的所經歷的漫畫、卡通、動漫……結合社會事件,來講「長大」這件事。
我看了覺得很熱血很感動,進場就播了各種小時候熟悉的動漫主題曲,整個演出的空間貼滿了漫畫雜誌的內頁,裝飾得很溫馨很可愛。開場是一群赤裸的男生跑進來,直男氣很重XD前面充斥著小時候會跟同學玩在一起的爛梗、動漫的台詞,雖然說是爛梗,但是很熟悉,是會讓人會心一笑的,因為這就是我們的童年、我們的青春。
- Dec 13 Sun 2020 12:38
2020/12/05 淼淼製作 《杏仁豆腐心》 杜坤陽
最近臨近聖誕節,老哥也提起英國那邊下雪了。台灣這邊也不遑多讓,最近冷得令人不想不想出門,但在怎麼冷,我們總是有一個家能溫暖我們在凜冽寒冬中的心。今天就帶來一個暖心的戲劇:《杏仁豆腐心》。一樣我們先說故事,再進文本分析,再來說心得。
故事是發生在兩即將分居的情侶上開始,在平安夜這個本應該是家人情侶聚在一起過節的夜晚顯得格外矛盾。在兩人的對話中,我們會慢慢發現男女主角身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創傷,隨劇情發展下去,回憶就像刀子,狠狠捅進傷疤中,將那些最痛苦以及鼻酸的真相挖出,直到將兩人冰封已久的心挖出,彼此坦承相見互相溫暖,最終釋懷。
全篇文本我們只看到兩位主角的對話,這讓我們只能從話語中去臆測出兩人曾經發生的是。如同《創造角色曲線》中有提到,要讓角色有正向的發展,他必須要始于某種缺陷,不一定是表面上的,有時候是他缺少的。從一開始兩主角的對話就已經讓人產生了一種“違和感",這種違和就是始于角色所意圖隱瞞的缺陷所致。不論是女主角的家門不幸,或是在日本這大男人主義社會下男主的家庭主夫身份,都令觀眾感受的角色的《謊言》。“觀眾的想像力就是導演和編劇的超能力",有時候不用多餘的解釋情節,觀眾就自然的投入到角色的世界中。這樣不僅能牽動住觀眾的情緒,帶領觀眾隨著角色彼此的衝突、情感的堆疊一步一步身陷其中,也讓最後的揭露更加令人鼻酸。
先說重點,兩主角曾有的小孩死了。這個創傷一直伴隨著兩人度過了不知多少個聖誕,兩人都不願面對彼此,這在大部分的現實就是如此。加上女主角童年家庭的分崩離析,使得她對未曾出世的孩子有更多的愧對。精神學有一部分主張“人從小就會因為家庭成長而發展一套模式,此生不過是在重複這個模式。"從小父母的離異使得她從根本上認為她不能被愛,而在她有能力去愛一個人時,生命卻給了她重擊,讓她連愛人的權利都消失了,這讓她重回的以往“不能被愛“的模式,這也是兩人無法在"做愛"的原因。在現實中,那些孩子夭折的父母亦也是如此,一夕間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導致認為自己不能被愛,最終走向離異。
- Dec 13 Sun 2020 11:05
2020/12/11 盜火劇團《消失台北》盧尚茂
- Dec 13 Sun 2020 10:59
2020/12/05 淼淼製作《杏仁豆腐心》 盧尚茂
- Dec 12 Sat 2020 00:23
2020/11/29 烏犬劇場《麻嗨猴》瑄庭
在看戲之前有看劇情簡介,這是一部探討毒品的議題及成癮行為的故事。這次看戲有兩種選擇座位的方式,一個是猴模猴樣席,另一個是人模人樣席。我是坐在猴模猴樣席,坐在黑膠地板上,有軟墊可以坐著。座位分為四個區塊,而演員大部分的表演都在那四個區塊附近做表演,可以清楚地看到演員的神情,讓我感覺和演員很貼近。人模人樣席就像是我們在電影院一樣的座席,端端正正地坐著,位置距離舞台略遠一些。
表演開場的時候耳邊不停有著星期一猴子穿新衣,星期二猴子肚子餓,星期三猴子去爬山,星期四 猴子去考試,星期五猴子去跳舞,星期六猴子去斗六,星期日猴子過生日,不停重複的聲音會繞著整個劇場,讓我越來越期待接下來的表演。
四名丑角一開始在聊毒蟲死亡的案件,聊著到底毒蟲是怎麼死的,一起猜測那位毒蟲少年在拘留所的自殺之謎,而那位少年的綽號叫做「猴子」,本名是智豪,倒過來念諧音像是猴子。猴子曾經吸過毒混過幫派,甚至被警察抓起來,後來猴子浪子回頭再也不碰毒品了。卻在與朋友相聚的時候,開車回程中遇到警察盤查,被搜出毒品,被檢察官審訊。
原本被警察盤查的隔天要請母親吃大餐,卻無法實現了⋯。我最喜歡的畫面是飾演猴子的表演者詮釋身體的「癢」,猴子說自己不是因為吸毒才會癢的,那些話,他徬徨無助的神情,讓我最印象深刻。彷彿我也感受到他一樣痛苦,很想去幫助他⋯。四位表演者透過四面八方的觀點,八十在分鐘不休息挑戰多重角色,在表演中探討台灣毒品議題與上癮行為,毒品對我而言是不可能會碰觸到的東西,但我能夠明白「癮」的問題,現在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是手機,看影片看社群⋯,不知不覺佔據了我們的時間,我甚至認為自己可能已經有些成癮在使用手機上。
- Dec 08 Tue 2020 16:22
2020/11/28 烏犬劇場《麻嗨猴》李庭伃
第一次進劇場看劇,從買票前就開始期待,票價分為人模人樣席和猴模猴樣席,有趣的名字讓我忍不住猜想現場位置如何安排,一進劇場看到的畫面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猴模猴樣席是坐在地板的墊子上,並且區分成四區塊,演員可以在區塊間的走道演出,原本有點後悔為什麼不加價坐在舒服的觀眾席上,但是在看完表演後發現,其實坐在地板上有格外的身歷其境感,可以更近距離看到演員細部的表情、感受演員在表演中的每個氣息,雖然看完整場表演腿會麻,但是猴模猴樣席是個特別的體驗。 這部劇的燈光設計和音效很厲害,由於演員需要顧及四面八方的觀眾,他們會在劇場的每個角落演出,此時不斷變化的燈光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加上配合的音效,讓觀眾能更融入劇情所帶來的氛圍,更讓我佩服的是主角之一的彭子玲,也是這部劇的導演,自導自演真的有難度,彭導演的劇都與社會議題有關,《麻嗨猴》探討的是成癮的問題,在劇情中我們只看到對毒品的成癮,事實上,生活中許多東西都讓人們成癮,我想這就是彭導演希望觀眾能體會到的感受吧!
- Dec 05 Sat 2020 23:56
2020/11/21 盜火劇團《幽靈晚餐》珮君
之前看盜火劇團的《厭世二重奏》就有種劇情不會看不懂的感覺,這次的《幽靈晚餐》也是如此,但這次的賣點是推理、懸疑,我好像有點太早猜出大概的劇情?還是劇作家也沒想要藏。
從一開始角色就發現這場晚餐的邀請人是小亞,並且透過大家輪流扮演小亞的過程中似乎和真的小亞對到話,得知為什麼會被邀請到切爾西餐廳後,大家才終於開始說出「那件事」的真相,事件發生的當下大家絕口不談,等到為時已晚了還是不願意站出來幫助小亞,而到了最後,大家還是抱持原本的想法,因此他們就會永遠被困在切爾西餐廳⋯⋯
看完好像跟「幽靈船」的傳說沒有什麼關係?只覺得「幽靈船」是個啟發。(啊好像真的也只是啟發啦)
- Dec 03 Thu 2020 18:06
2020/11/21 《歌劇魅影》 杜坤陽
經典的音樂劇,內容跟深度這邊就不討論,畢竟原作擺在那邊,精彩是肯定的。這裡就分析第二幕第五景魅影和克莉絲汀演出”唐璜的結局”中的母題轉換以及母題的概念。
母題,是音樂劇及歌劇中常用的,代表一特定角色或特定轉折時所出現的固定主題,諸如:悲慘世界中酒店老闆的”酒店老闆”、杜蘭朵公主的”茉莉花”。用於”歌劇魅影”的則是克莉絲汀的”音樂天使”和魅影的”夜之歌”。
- Dec 03 Thu 2020 18:04
2020/11/21 品劇場 《安庭》杜坤陽
以下謹代表個人主觀評論,雖然沒人想知道個人的主觀體驗只想知道他們認知的客觀現實。我不否認”安庭”的詞曲創作以及演員的演譯,但當一齣劇被稱為音樂劇時,往往會被放大檢驗(這裡單純只有我)。我對於音樂劇要如何單人演藝感到好奇而來,也確實看到單人琛月劇執行上的困難。
許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音樂劇只要在劇中加入大量的音樂做舖乘做敘事即可,但這其實遠遠不夠。”安庭”(再次說明謹代表個人立場)缺少的是母題的轉換。通常母題適用於角色但也可以用於時間,它代表了那場戲或是角色的核心。"安庭”的確有明顯的母題轉換,但給我的強度卻不是很夠(除了仿五佰的那首母題超明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