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臨近聖誕節,老哥也提起英國那邊下雪了。台灣這邊也不遑多讓,最近冷得令人不想不想出門,但在怎麼冷,我們總是有一個家能溫暖我們在凜冽寒冬中的心。今天就帶來一個暖心的戲劇:《杏仁豆腐心》。一樣我們先說故事,再進文本分析,再來說心得。
故事是發生在兩即將分居的情侶上開始,在平安夜這個本應該是家人情侶聚在一起過節的夜晚顯得格外矛盾。在兩人的對話中,我們會慢慢發現男女主角身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創傷,隨劇情發展下去,回憶就像刀子,狠狠捅進傷疤中,將那些最痛苦以及鼻酸的真相挖出,直到將兩人冰封已久的心挖出,彼此坦承相見互相溫暖,最終釋懷。
全篇文本我們只看到兩位主角的對話,這讓我們只能從話語中去臆測出兩人曾經發生的是。如同《創造角色曲線》中有提到,要讓角色有正向的發展,他必須要始于某種缺陷,不一定是表面上的,有時候是他缺少的。從一開始兩主角的對話就已經讓人產生了一種“違和感",這種違和就是始于角色所意圖隱瞞的缺陷所致。不論是女主角的家門不幸,或是在日本這大男人主義社會下男主的家庭主夫身份,都令觀眾感受的角色的《謊言》。“觀眾的想像力就是導演和編劇的超能力",有時候不用多餘的解釋情節,觀眾就自然的投入到角色的世界中。這樣不僅能牽動住觀眾的情緒,帶領觀眾隨著角色彼此的衝突、情感的堆疊一步一步身陷其中,也讓最後的揭露更加令人鼻酸。
先說重點,兩主角曾有的小孩死了。這個創傷一直伴隨著兩人度過了不知多少個聖誕,兩人都不願面對彼此,這在大部分的現實就是如此。加上女主角童年家庭的分崩離析,使得她對未曾出世的孩子有更多的愧對。精神學有一部分主張“人從小就會因為家庭成長而發展一套模式,此生不過是在重複這個模式。"從小父母的離異使得她從根本上認為她不能被愛,而在她有能力去愛一個人時,生命卻給了她重擊,讓她連愛人的權利都消失了,這讓她重回的以往“不能被愛“的模式,這也是兩人無法在"做愛"的原因。在現實中,那些孩子夭折的父母亦也是如此,一夕間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導致認為自己不能被愛,最終走向離異。
在看完淼淼製作的《杏仁豆腐心》之後,我的直覺是“美“。這是一齣很美的戲,由於場地狹小,但即使是如此狹小本應該會是讓人覺得溫暖的空間內,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兩演員在詮釋兩角色之間的冷。不只演員的表演美的令人屏息,連場地設計都很美,完美的投影了文本近代日本的場景。這算是近期看戲最能觸動到我的一齣,伴你走過冷冷冬夜,《杏仁豆腐心》,溫暖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