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丁洪哲出生於瀋陽市,兒童時期就和家人來到台灣,從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以後,他留在母校教書,同時負責管理「實驗劇場」和督導「實驗劇場附屬劇團」。淡江大學本身並沒有戲劇學系,因此,學校的劇場和劇團當然不像設有戲劇系的大學那麼具有規模,不過,在丁洪哲的嚴格督導下,「淡江實驗劇團」在大專盃戲劇競賽中表現優異,先後兩次參加大專盃戲劇競賽,1987年以《玩火的人》獲得第五名;1991年以《小婦人》獲得總冠軍。
淡江大學的戲劇發展和丁洪哲關係極為密切, 1977 年,淡江文學館落成時, 其中就設有一個實驗劇場,校方原來指定戲劇學者黃美序教授來管理,但是,黃美序是位自由派人物,在管理上往往太過放任學生,漸漸的劇場就荒廢了。到了 1983 年,學校改派丁洪哲管理劇場,丁洪哲除了加強硬體設施之外,更在 1986 年成立了「實驗劇團」,做為劇場的「軟體設施」。根據資深團員的回憶:在丁洪哲的帶領下,淡江實驗劇團的運作方式相當特殊:想要加入劇團必須先通過甄試,通常是在80位參試的同學中選取 25 位成為團員,第一學期施以每週兩次的基本訓練,並在學期末視團員出缺席狀況與學習成效,選擇優良新進團員擔任龍套角色,參加期末公演。第二學期除訓練外,全體團員必須分組排戲,原則上新進團員仍擔任龍套角色,但上學期曾經參加演出的新團員則有機會挑戰較多的戲份。通常每位團員平均每週必須到劇場排演、訓練四至五次,每次約三小時,以份量來說,在學生社團裡算是重的了。
目前分類:劇場知識家 (6)
- May 20 Wed 2009 09:12
劇場知識家-丁洪哲老師
- Sep 27 Sat 2008 02:16
劇場知識家-實驗劇場
實驗劇場(Flexible Stage)
一般所謂的實驗劇場是指黑盒子形式(Black Box)的劇場,
這種劇場是指一個全部牆壁、天花板和地板都是黑色的空間,沒有任何固定式的設備,
用意是讓創作者自行發揮,可以任意變化空間,甚至包括舞臺的形式、觀眾區和表演區的相關位置,
- Sep 27 Sat 2008 02:03
劇場知識家-舞台六分法
來跟大家先稍微解釋一下舞台是如何區分的
一般來說,站在舞台上以演員面對觀眾時
左方稱之為左舞台
右方稱之為右舞台
- Sep 27 Sat 2008 02:01
劇場知識家-舞台種類
鏡框式舞台:
舞台與觀眾席成面對,觀眾從正面欣賞表演者的演出。從遠處看,舞台就像個鏡框,
而裡面的演員則是一個個的小人偶。
- Sep 27 Sat 2008 01:48
劇場知識家-燈光效果
大家都知道燈光對於一齣戲劇絕對是加分的作用
無論是導演的想法傳達或是戲劇整體觀感都是相當重要的
這邊整理一些較為簡單的燈光使用方法
以便導演、演員發想
- Sep 27 Sat 2008 01:38
劇場知識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系表演法
史氏最基本的態度是尊重劇本﹐不像梅耶赫視劇本為導演自己創作的墊腳石﹐可以任意改動。
史氏認為演出的目的,在忠實搬演原著,由演員賦予劇中人物其應有的生命。
因此,演員必須閱讀劇本,尋求了解其整體意義,對自己要扮演的人物,更要揣摸透徹。
此外﹐演員如要控制表演效果,他就不能依靠直覺、本能或靈感﹐他還須要有一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