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1/4/24

在看這部劇之前、中途、之後,我都在想一個問題,「我幹嘛看這齣戲呢?」舞台劇本來就貴,還要大費周章從淡水跑到板橋,而且有很多別的戲可以選,我

到底什麼要要這麼做呢?一定有很強烈的理由吧?

 

我想是為了「彌補」吧!

 

戲劇中有一句台詞我印象很深刻:「其實地球上的人,都是來自其他的星體,只是大家都努力地扮演成別人,忘記了自己,也忘記了每個人都不一樣。」

 

這聽起來是一句陳腔濫調,「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早就聽膩了吧!國小的各種課本一直講,卡通、連續劇也講個沒完,這是已經成為「常識」了,但是,真正理解這句話,並且確實把這句話精神落實在生活上的人有多少呢?

 

我覺得太少了,在我國中時期,班上有兩個身心障礙者,他們的整個肢體動作、行為表達都很奇怪,他們就被各種欺負、辱罵,偶爾會發生嚴重的爭執,當時的我是個旁觀者,對這一切視若無睹,因為我也不理解他們的行為,我也不知道我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也覺得跟他們相處很麻煩。

 

後來上了大學,當環境需要,你必須要跟人溝通、公眾表達時,這時很殘酷的,我居然發現,其實我跟他們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一樣吧?他們的行為和想法不被理解,我也是;他們偶爾被辱罵、嘲諷,我也是;他們感覺孤單寂寞,我也是,即使我是個正常人,我能正常說話、正常行為、正常思考,「也還是會遇到這些狀況」,即使是某領域的成功人士,還是會被罵、會被不理解、會孤單,「居然任何人都會這樣,身心障礙者到底跟我們有什麼差別呢?」

 

國中時的我沒有足夠的智慧,我能夠包容身心障礙者的行為,因為他們狀況特殊,但我無法包容其他人,因為他們「理所當然要把事情做好」,卻沒想過,正常人也有痛苦的時候,我覺得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我想要和過去告別,我想要再次看看,自己究竟成長了多少,我真的能夠到別人心中的痛苦了嗎?還是還不行?

 

我想知道,我在看戲時,我到底是把主角當成病人,還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注意事項:

1. 文長慎入,請保留10分鐘慢慢觀看。

2. 本文有暴雷,若想親自體驗本劇的魅力,請迴避。

 

●目錄:

一、劇情大綱

二、寓言教我們的3件事

三、我的感想

 

●一、故事大綱

女主角戴比總覺得自己是孤兒,因為他有個自閉症的哥哥鵬宇,而母親Lily幾乎把所有心力放在用來照顧哥哥,戴比必須讓自己成熟、獨立。為了減輕家庭經濟壓力,戴比報考警校,但其實他心中充滿了痛苦,認為自己是迫於無奈做出的選擇,戴比開始疏離母親及哥哥。有天母親因癌症病倒住院,戴比被迫回家照顧鵬宇,並再次面對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母親lily是一位講師,將自己與鵬宇互動的經驗分享給大眾,幫助大家思考如何與自閉症相處,lily對鵬宇相當有耐心,因適應不良,讓鵬宇在高中時就休學了,並順著鵬宇的超規律作息去生活,給了他空間、時間、道具,用各種技巧讓與他溝通,也讓他接修理相機的工作賺零錢,誓言要給他一個安心自在的空間,成為他的避風港。

 

但是lily在得知自己因癌症已時日無多時,著急的想教會鵬宇自己生活,受到強烈的反彈,兩人大吵一架,lily被推倒在地而陷入昏迷,而被送入了醫院,此時期換阿姨來照顧鵬噢,而鵬宇對此相當內疚,鵬宇一直以為自己是讓母親住院的元兇,而當鵬宇在戴比口中知道母親的病不會好轉時,多年沒有出門的他,決定獨自出門去把母親帶回來。

 

戴比著急的去尋找鵬宇,最終兩人在醫院相會,一起到了母親床邊,鵬宇突然看到幻覺,母親化成天使與他對話,肯定並支持鵬宇,同時也提醒鵬宇去完成交付給他的「最終任務」,也就是「不要成為戴比的麻煩」。

 

隔天家中突然飄出濃濃的煙,似乎是鵬宇燒炭自殺了,阿姨非常慌張著急,而戴比見狀馬上衝進去救他出來,兩人被送到了醫院。

 

結果鵬宇只是想要煮頓飯給戴比吃,並且找了阿姨幫忙,但是廚藝太爛把廚房燒了,鵬宇因為戴頭罩而毫髮無傷,戴比只是被煙嗆傷,兩人重修舊好,並且努力在沒有媽媽的世界裡生活,鵬宇學著去自力更生,戴比學著去愛人。

 

●二、寓言教我們的3件事

1. 生命為何而存在

在舞台劇尾聲,刻意給了「兩個故事」,媽媽給了鵬宇一個指令「不要成為戴比的麻煩」,但她並沒有給明確做法,在家裡燒起來那一段我們會以為「自殺」是完成指令的方法,只要有自閉症的自己不在世界上了,戴比就不需要再擔心及煩惱自己的事,確實做到「不成為麻煩」。但實際上鵬宇做的選擇是自力更生,嘗試去做自己做不來的事情,想讓自己成熟、有辦法照顧自己,來不成為戴比的麻煩。

 

刻意展現出兩個故事,這令我不禁思考,到底怎麼樣才是好的解答呢?

戴比因為鵬宇的病,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愛、關注,也無法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需要讓自己早早負責任、早早成熟,做了這麼多事情,但卻被認為是應該的,而鵬宇只要做對一件小事,大家就會稱讚他,彷彿是戴比擁有的大多數資源被強制轉到鵬宇身上了,戴比沒有選擇的餘地,實則讓人心酸。

 

而如果鵬宇真的死了,是不是就能真的減輕戴比的負擔了呢?

以否定觀點來說,我認為,讓自己活的自在,是一個重要工作,而填補心理上的空缺是必經之路,如果鵬宇死了,等於是不給戴比任何機會,直接剝奪她挽回一切讓自己完整的可能性。所以會不會讓戴比負擔減輕,以達成「不成為戴比的麻煩呢?」,我認為不會,因為人活著就是累,不管什麼形式的生活,什麼家世背景,都會累,人活著就會累、就會有麻煩,麻煩不是誰給你的,是世界本身就是用麻煩來運行的,所以反正麻煩很多,那就再麻煩一點吧!

 

活著是為了什麼呢?為了給旁人一個玩討厭遊戲的機會

 

2. 「愛」,是一個能量的循環

劇中可以看到幾個角色的差異,媽媽對鵬宇有耐心且溫和,戴比用一般人的口氣去對鵬宇說話,我們可以知道媽媽真的花了相當大的心力去照顧鵬宇,但是媽媽真的是「無條件的愛」嗎?我認為沒那麼簡單。

 

媽媽的工作是講師兼作家,內容是「與鵬宇互動的過程」,是屬於激勵型及知識型的內容,所以其實不是無條件的,正就因為「這可以賺錢」,所以她才有辦法有耐心可以照顧她這麼久,或許聽起來很功利,但是生活就是需要錢,也需要得到支持。

 

我認為媽媽選擇這麼做真的很聰明,因為「愛」是一個循環的能量,她每天將能量給與鵬宇,教他生活事物、配合他生活、輔助他工作,這是一個非常消耗精神能量的事,而總有一天會乾枯,但是媽媽找到了獲得同等能量的做法,那就是分享經驗,讓其他人受到幫助,也在分享中找到願意支持自己的人,互相鼓勵來繼續走下去。

 

總而言之呢,如果你是個需要長期照顧別人的人,你記得,你要找到一個穩定且足夠獲得愛、關懷的管道,不然無法繼續下去。

 

3. 不作為,也是種積極的作為

我最近在想一件事,如果我去一間餐廳吃飯,看到旁邊桌有一男一女,男生去拿飲料,而沒有幫女生拿,那是不是男生不貼心呢?

 

有些人或許覺得是,有些人覺得不是,有些人會說「至少要問一下吧?」

但換個角度想,如果兩人很熟,而女生就是不喜歡喝飲料,男生還要問的話?那男生是不是不貼心呢?因為你居然還要消耗她回答一句話的時間體力,直接不給她飲料,這才是最貼心的做法不是嗎?

 

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心裡想什麼,所以我們無法想到這件事。

 

我們看到捷運上有人讓位,會說他是善良公民,但看到一個人有空位不坐,我們可能只會覺得他不想坐,但沒想過他就是想讓其他人可以直接坐。

 

這個是「不作為的善良」,多數人看不到,不代表他不是善良。

 

而其實鵬宇也是,自閉症的他不主動和人說話,看起來是冷漠、不友善,但其實呢?他很友善、很有同理心,他覺得別人跟他聊天會尷尬、不舒服,所以乾脆不要聊,這樣雙方比較自在。

 

我想,不要說和特殊狀況人的而以,和所有人相處都是這樣,要試著去看看那些隱藏於表面下的東西,去看看另一個視野,當了解之後,才能幫到更多不同的人。

 

 

●三、我的感想

老實說,劇有點短,不只是因為100分鐘的長度,也是劇情內容真的不多,事件太少,花滿多時間在描述心理狀態,也講了一些自閉症的症狀,可以清楚感受到這齣劇的目的很明確「讓大家重視自閉症議題」,不過也能很清楚的感受到戲劇與教育的差異性,多數人看完還是不太清楚怎麼和自閉症的人相處的,這只是個啟發,而不是入門,我事後去翻了翻自閉症相關的書,然後我回顧這齣戲,他真的對自閉症的詮釋很完整,很精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kul2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