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最基本的態度是尊重劇本﹐不像梅耶赫視劇本為導演自己創作的墊腳石﹐可以任意改動。
史氏認為演出的目的,在忠實搬演原著,由演員賦予劇中人物其應有的生命。
因此,演員必須閱讀劇本,尋求了解其整體意義,對自己要扮演的人物,更要揣摸透徹。
此外﹐演員如要控制表演效果,他就不能依靠直覺、本能或靈感﹐他還須要有一套方法。
這套方法,有人曾經分為十個重點加以論述。它們是︰
1魔力假使(the magic if),
2規定情境(given circumstance),
3縱馳想像,
4集中注意,
5放鬆身體,
6化整為零,
7信以為真,
8情緒記憶 (emotion memory) ,
9了解同台,
10額外支助。現在略述如下。

史氏認為,一切戲劇都是虛構。為了演出逼真,演員要融入人物,
使自己在舞台上的思想、感情、行動,時時刻刻都與人物的一致。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演員必須首先「假設」自己就是劇中人物,
處於他的「特定環境」,然後縱馳自己的「想像力」,去設想那個人物的所思所感﹐
甚至更進一步, 追問他所思所感的原因。如果劇本中找不出這原因﹐演員還得自己編織故事﹐提供原因。
史氏稱劇作家已經寫出的文字是「台詞」(text), 稱演員心中自編的是「潛台詞」(subtext)。
後者為前者提供了合理的動機。

史氏也提到前台詞(pre-text)。譬如說﹐在《海鷗》中﹐妮娜進場後的第一句話如下:
妮娜: (激動的) 我沒有來晚吧﹐﹐﹐﹐(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譯本)
Nina : (agitated): I’m not late….Surely I’m not late. (Elisveta Pen 譯本)
姑且不論中英文譯文的出入﹐要問的是她為什麼一進場就激動的講話。
按照史氏的要求﹐演員得設想一個她出場以前的所作所為﹐或所思所想﹐
這就是「前台詞」──在台詞之前的行動。唯有這樣深刻的「體驗角色」﹐
演員才能投入角色,與之認同﹐以致演來惟妙惟肖﹐「活現角色」。

在這樣經驗角色情感的同時,演員仍然應該也能夠控制自己,他表現出的情感只是「類似」(analoguous)角色的情感而已。
這表示,演員在表演時有雙重性:既是角色,又是自己。
用史氏自己的話來說,他一方面表演角色的哭笑,一方面還要觀察自己的笑聲和眼淚。

但是這樣一來,想像力可能像脫韁野馬,為了掌握控制,演員必須集中「注意力」於舞台,
隨時調整他的「注意圈」 ( circle of attention),以便他能巨細無遺的觀察圈中的事物。
他這觀察所及的對象﹐往往也將是他次一行動的目標。
這樣﹐他不僅成為觀眾注意的焦點﹐他還能引導觀眾的注意力。
譬如說﹐他如果凝視某物﹐就能引導觀眾注意該物;想反的﹐空洞的眼神﹐很可能讓觀眾也鬆懈注意。
此外﹐由於全神貫注於圈內的結果, 使演員雖然在千萬觀眾之前,仍將能保持心理的孤獨 ( public solitude )﹐他和觀眾沒有直接的溝通。

不僅如此,演員還要注意到角色的「遠景」( perspective)﹐
也就是他對角色從頭到尾的感情都清情楚楚,惟有這樣,他才能掌握到演出的節奏和感情的發展﹐
不致於未到高潮就已經聲嘶力竭。
可是在另一方面﹐他又要創造出「第一次的幻覺」(illusion of the first time)﹐
不要讓觀眾感覺到他是在背台詞﹐或是他在重覆他已經爛熟的動作。
譬如說﹐如果同台演員的話讓他驚愕﹐即使他已經聽過這話十次百次﹐他要裝得他是第一次聽見﹐
使他的驚愕成為對意外事件的自然反應。
一齣戲演出的過程很長,演員的注意力難於一直維持,所以他必須「化整為零」,
按照邏輯和慣性的原則,將他擔任的角色切割成許多片段,並且各依其性質予以令名﹐
以便記憶和掌握。 每個片段之中,一定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演員必須面對這些問題,解決它們。

另一方面﹐在解決個別問題之前﹐首先要找出全劇的中心思想﹙ruling idea﹚或貫串行動﹙through action),
把它用幾個字表現出來﹐以便掌握。有了它﹐每個演員對片段問題的解答﹐就能前後一致;
所有演員對自己的問題的解答﹐就能彼此照應而不是互相矛盾。
唯有這樣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同台」演員﹐大家才能取得共識﹐全劇才能凝聚成為一個整體。


演員必須永遠充實自己﹐在知情意三方面齊頭並進。因為了解劇本﹐並掌握劇本的中心思想需要知識;
融入工作﹐面臨挑戰需要勇氣;而表現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必須自己能夠體會那些感情。
但是劇中人物形形色色﹐每個人物的感情又變化多端﹐沒有一個演員能夠樣樣都親身經驗到﹐
所以他應該在現實生活中多觀察﹐把所見所聞儲藏在「感情記憶」裡﹐以便隨時取用。
他還必須多讀書﹐多去博物館、美術館、歌院劇院。換言之﹐他必須開放心田﹐汲取活水﹐充實創作的源泉。
最後﹐為了適當有效的表現角色的思想與感情﹐演員必須每天進行肢體與聲音的訓練。
他可以作體操、學習舞蹈和瑜珈等等技術﹐而且持之以恆。
消極方面﹐日常生活中的壞習慣、壞舉動都必須改正。像那些掏鼻摸耳的小動作﹐
平常少人注意﹐但在舞台強烈的燈光下﹐觀眾會看得一清二楚。
習慣成自然﹐一個好的演員﹐不僅終身都在學習﹐連生活中的細節都得注意。
史氏期待每個演員都是好的演員﹐


他說:「只有渺小的演員﹐沒有渺小的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kul2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