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看台南人劇團演出,雙面式的舞台設計是我第一個感到驚訝的點,令人不禁好奇導演是如何同時處理兩側觀眾的視覺面向,加上演員只有兩個人,戲尚未開始便讓我充滿好奇。而場景的佈置諸如坑洞裡的黑色泡棉、沙袋、地面上的橫桿以及灰色調性的地表,都讓人彷彿置身於外星球之上,隨著故事的進行,而有一種魔幻寫實的感覺。

    演員本身的表演功力也是令我歎為觀止的地方─尤其是演小孩的。無論是一開始的小小孩,中段長大以後的破壞狂,還是後來的老婆婆,甚至是末段一下扮演警察,一下扮演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左鄰右舍,演員都是「啪」的一拍就轉換成另一個角色了,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這讓我想起這次的期末公演,阿三在戲裡也是一個會不停轉換「角色」的角色,但是我自己的轉換往往會不夠乾淨、不夠精確,無法掌握好節奏感,因此我想在額外的時間多多練習、多多觀察應該是最好的方式了,希望公演時能夠做到像她一樣。

    演員的投入程度也是我一個很注意的地方,我印象最深刻的,飾演媽媽的演員從頭到尾不停的在擦汗,然而卻不會有跳出的感覺,看的出來她們是在用全身的力量演出。我自己在排戲的時候時常被點出身體會晃來晃去,雖然我的情緒沒有跳出,但是我的肢體已經變回原來的自己了。雖然肢體是我的弱項,但是我如果能夠將專注力在更加打開,排戲時自己的情緒狀態更加的放開,應該就能克服這樣的問題。

    演員和觀眾的互動程度。我記得在排戲的時候,導演時常會考量到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問題,太近是否會嚇到觀眾?太遠是會否被觀眾所忽略?然而這齣戲無論是人物迫近的距離,情緒施加的強度,甚或是道具飛舞的半徑,都帶給觀眾一定程度的壓迫感,然而卻並不影響觀眾看戲的感受,一方面可能這正是導演想要的效果,二來可以感受出藉由情緒聲音的堆疊,演員卻是將觀眾以這樣的方式帶進了她們的世界,那個沉重的世界,這無疑的是身為一個演員的驕傲。

    在關於議題的處理上,也是令我感觸甚多的地方。「家暴」,一般人在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一定會浮起這樣的一幅情景─有一個手持鈍器的巨大黑影,慢慢的向瑟縮在角落發抖相擁的兩人靠近……然後發出司馬中原式的「恐怖喔~」的想像,然而在整場戲中,演員始終在詮釋著同樣一個議題,然而有一開始的可愛和溫馨,有中段的發狂和痛苦,有結尾的貼心和無奈,同樣的一個議題,然而在角色不同的面向下會有不同的反應。更有趣的是,「家暴」的成立,必然需要「施暴者」和「受暴者」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成立,然而整齣戲從頭到尾「施暴者」都未出現,然而她們卻從除了「客觀事實下被家人施暴」的窠臼裡跳出,來詮釋她們角度的「家暴」。

    就像我自己在排戲的時候,時常會受到劇本或是自我認知的影響,在面對同一個事件的時候,理所當然的讓自己只能有同一個反應,而讓角色的情緒變的太過的單調平淡,然而,無論是怎樣的角色,在時間空間的移轉下,在對手情緒轉變的影響下,絕對不可能只會有同一種面向,否則,這個角色就死掉了,就像劇裡的小孩,她始終是個小孩,然而她有小孩的天真、活潑、爛漫,也能有屬於小孩子的悲傷和憤怒,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除了以上這些討論,劇中許多的巧思也是讓人驚喜連連,例如小孩在拿球棒抓狂時,彷彿夜店炫光,壓迫視覺的設計;從屋頂緩緩降下的手電筒,或是劇末小孩的錄音,只要能夠多用一點點心,甚至只是一個小地方,我相信都能讓觀眾感受到演員感動的感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kul209 的頭像
    tkul209

    淡江大學實驗劇團

    tkul2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