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決定要看這齣戲,因此並沒有太多預設心態,進劇場之前也沒有做太多research,關於導演的評價兩極,但是我選擇相信這部得過文學獎的劇本,至少我知道做為一個寫作的人,鴻鴻是一流的,就看走進劇場之後得到什麼了。
進入劇場之後地上已經躺著一個面向下的睡衣男子,一個老人坐在桌前,後來真正的開場是廖呆和老人一起共進早餐,這才定義出這個空間似乎是個文學村,這樣的場景設定我相當喜歡,廖呆和郭老諸多妙語如珠的台詞,也很快就可以展現出編劇在本事中對於「換屋計畫」的開展念頭:「 」運用這樣的場景設定相當合適。後來加入了Sandra的角色,我原本期待故事就是這樣圍繞在他們身上,沒想到隨著換場的推演,作家變成精神病患、女作家變成療養院的護士、文學村變成病院……角色和場景不斷變換,意象式地拼湊在一起,似乎是透過雙女主角來貫穿整個情節,或許編劇這樣的編排有其意義,但是對我而言像是沒有處理過的彩色毛線,編劇提出來的問題意識清晰,每個問題卻提得不清不楚,顏色鮮豔但顯得令人眼花撩亂,更主要的是,故事情節也好,角色轉變也好,有許多東西並沒有被完整放置,有如一首詩運用過多的比喻卻沒有好好統整,好比說躺在地上的睡衣男子、郵差、郭老、清潔婦等等,交代不清留下疑問,我試圖從角色的走位當中找到訊息,但也許是我對劇場語言還不夠熟悉,或者是導演刻意營造,關注走位好像只能理解片段的情節,對於整體而言似乎沒有提供更多訊息。
當然,這齣戲的演員實力堅強,至少讓觀眾在角色辨認上有充足的理解,而且看他們演戲相當過癮,尤其是有某幾位演員是莎妹劇團的成員,我本身也相當喜歡,由衷覺得他們的演員能量非常強大而且乾淨。再來是舞台設計能有樓梯,以一個白色塑造出來的空間乾淨而又有包容性,巨大的落地窗和鳥暗喻著「自由」,在最後幾場戲中鳥的轉向似乎顯示出角色們對於自己所想追求的理出一些頭緒來,「鳥」已經在外頭且向內看著他們,接著出現各式各樣的人們,有老有少,有異性戀有同性戀,也有獨身女子,演員不斷變換著配對,彷彿說出編劇對於這一切的態度是尊重與包容。
整體而言我不是那麼喜歡這齣戲,這齣戲的調性跟節奏令人滿意,但是我覺得導演的口吻應該要維持一致,若是決定以夢幻般的片段來導一齣戲,那麼或許開場的處理可以更抽象一點,開場會定義觀眾怎麼解讀一齣戲,前段的故事線明顯,會讓人期待廖呆、郭老的故事後續,因此後面的劇情就造成了困惑,不過若是以「換屋」的概念來檢視這齣戲,我想他是有達到目標的─夢般的現代寓言,在五感的詩化衝擊下提出一個尖銳的激問,這戲含有太多想要說的議題,如果以「夢」的角度來看待的話,那麼就剛剛好不需要多做剪裁,我想或許詩人總是習慣用最少的文字說最多的事,抑或是「以感覺先行」的方式來理解這部作品會更能感受到導演所想傳達的問題意識,進而對這部作品有更多理解。